关爱“留守儿童”从教育做起
民工潮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兴起,进城农民就成为我国的经济发展、社会转型和现代化进程中不可缺少的一支重要力量。农民工进城后,其收入获得相应增加,家庭生活得到改善。但同时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外出,农村中也产生了严重的“三留守”问题。留守人群主要由老、弱、病、幼等构成,即所谓“三八六一九九部队”。留守妇女、留守儿童、留守老人数量庞大,他们面临着生活、教育、心理、安全方面等各个方面的问题,亟待各级政府着力解决。“留守儿童”因其未成年性,在“三留守”中显得尤为重要。
现状:
据统计,我国留守儿童数量约为5800万,占全部农村儿童总数的28.29%。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达2200万人。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,白岩松曾说过:“留守儿童已经不是一个群体的问题,而是中国未来的问题。”
2010年,全国妇联、全国心系好儿童系列活动组委会首次发布《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活动调查分析报告》,报告显示,数百万留守儿童与家长缺乏深层次的交流,由于长期远离父母,45.1%的留守儿童“感到心里孤单”,三成以上的孩子出现心理卫生问题。
北京大学社会学系钱明辉博士认为,对农村留守儿童而言,家庭教育的缺失容易对他们有如下的影响:文化和个性的养成、情感与善的养成、心理发育失衡、在与人交往上出现问题、影响道德养成等。而国内著名心理学家韦志忠研究后指出,农村留守少年儿童中近80%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疾病,主要表现为两种倾向:一是自闭型,性格内向孤僻、不善与人交流;二是逆反型,暴躁冲动、情绪不稳定、自律能力差、具有较强的逆反心理等。
建言:
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,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管理带来的深层矛盾,而具体问题既有家庭、学校的原因,也有儿童自身成长的原因。要解决留守儿童所产生的问题,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。
制度保障,缩短城乡差距。一方面,政府必须尽快改革与户籍相关联的城乡二元结构的各种制度,减少农民进城的“迁移成本”,同时制定和实施优惠政策和配套设施,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及其子女与城市居民一样有同等的待遇。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治本之策。另一方面,地方政府要制定相关的政策,采取有效措施,发展当地的现代农业、农产品加工业,大力发展第二、三产业,提高当地的工业和企业的规模和效益,吸引农民工返乡就业,从而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,从根源上减少留守儿童的产生。
强化社会教育,政府带头提倡全社会关爱留守儿童。应充分利用媒体等宣传手段帮助人们正确看待农民工及其子女问题,改变人们对农民工及其子女的偏见观念,呼吁人们更多地关注他们的生活,关心他们的健康,关爱他们的子女,为维护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。
加强学校教育,提高学校教育水平。继续实行免费义务教育,加强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,可取消城市学校的高额借读费用,确保“移民二代”平等的义务教育权利。同时政府应重视农村学校的建设,强化农村教师的培训,对留守儿童加强德育、心理健康和生活养成教育,培养他们自主、自理的生活能力,促进留守儿童的全面发展。
抓好家庭教育,强化父母的监护责任。父母要加强与监护人的联系。家庭教育对于孩子,特别是年幼孩子的成长具有决定性的作用。帮助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。
它试:
比如2010年起,广东省就启动了以关爱留守儿童为目标的“希望家园”项目。该项目计划用三年时间,在全省全部3409个贫困村建立“希望家园”,企业可命名援建;大学生可在这支教助学;城市少年儿童可在这手拉手献爱心;村中退休老师、老干部可在这发挥余热;爱心民众可到这结对认亲。“希望家园”能从情感、生活、安全和学习等多方面综合为留守少年儿童提供帮助。
比如广东深圳市罗湖区就把关爱留守儿童的视角对准了“培训留守儿童家长”,自2007年6月起,罗湖区就启动了“亲情桥”项目,邀请一些素质较高的留守儿童家长和“书香门第”家庭,给所有的留守儿童家长进行现身说法,通过沟通技巧培训弥补孩子情感方面的缺失。
河南洛阳:特困三留守人员可免费打官司。
它言:
全国人大代表、广西大化中学教蓝春桃:现在留守儿童辍学率偏高,其中一个原因是:在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的情况下,大学生就业率和收入偏低,有些家长认为教育不能给山区农民的生活带来显著的改变。孩子受到家长观念的影响,也认为与其读书不如早日出去打工。
公安部刑侦局祝燕涛处长: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,政府部门应立足保障儿童权利,而不是只从预防他们可能对社会造成危害的角度出发。她建议,要尽快修改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》,长远讲还要解决户籍问题、城乡差别问题、贫富问题等。
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系常永才博士:留守儿童问题主要是亲子关系不健全带来的儿童人格发展不健全。他提出,应建立儿童在校外的及时监护与指导体系;在校内开设生活指导课,实施导师制;成立村级儿童中心;明确替代监护人的责任;加强对农民工进城后的补偿教育;还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。
全国人大代表、山东省新泰市实验学校教师李香玲:亲情缺失严重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,良好的心理对孩子健全性格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。政府要通过政策激励和引导,把家庭、学校、社会三方面的教育有机结合起来,建立联动机制,携起手来,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因亲情缺失带来的心理问题。
全国政协委员、山东英才学院董事长杨文:有些父母说在外打工挣钱就是为了给孩子创造良好的条件,认为只要寄钱了就是对家庭尽责,就是爱孩子。我以为,物质上给予是远远不够的,孩子成长中最需要的是亲情,家长有义务给予孩子亲情。
北京师范大学多元文化中心张莉莉博士:打工者对子女的期待过低,很多农民工认为自己的孩子不聪明,将来不会有什么大出息,这与中国传统的对子女的高期待相悖。原因主要是自身边缘人的地位产生的心理冲突感。而由祖辈带几个孩子,如果将复杂的家庭关系中的矛盾、冲突转嫁到孩子身上,对孩子的发展也是不利的。她建议,在师资培训中可增加相关内容,从提高教师素质上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。
全国政协委员、全国妇联原副主席、书记处书记甄砚:留守儿童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跟着爷爷奶奶生活,虽然父母不在,家风也可由祖辈传到孙辈的身上,并不会完全缺失,留守儿童更缺失的还是父母的直接关爱。不过,现在手机、互联网已经普及,使用非常广泛,孩子可以利用这些通信工具跟父母取得联系,感受到父母之爱。但如果父母和祖辈都无暇顾及留守儿童的时候,学校就应该担起责任。毕竟儿童会在学校度过大多数时间,学校可以对留守儿童多投入一些关心,比如建立留守儿童的周末学校,或是举行一些有意义的课外活动,来进一步塑造他们的道德品质。
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发展研究部秦行音: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最大问题是缺乏父母的关爱,他提到,教育机构可以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编一些小册子,供教师和高年级学生自己使用。此外,与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,建立咨询热线也是可行方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