幻灯二

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特殊儿童?

首先,我们要从内心真正地理解和接纳他们,而不是躲避和排斥。

特殊儿童往往会有很多怪动作怪声音,常会打扰到别人,招人讨厌。多数人会觉得“很烦,离我远点,懒得理你。”其实他们不是故意要这样。

想象一下,你现在刚下飞机来到新加坡。你习惯性地从口袋里抽出一支烟,犒劳一下自己,缓解初到陌生环境的焦虑感。销魂的那一刻,你并没有观察到头上悬挂的禁烟标志,没有感受到路人投来的鄙视眼神。你抽烟的行为实际上是一种自我刺激行为,并且影响到了旁人。原因,正是因为你不懂社会规则,不能感受到别人的态度,自控力低。

你希望这个新国度的人们是排斥你、驱逐你,还是理解并接纳你,主动教给你新的规则?

在这个新环境中,你的行为,你的处境和自闭症儿童是一样的。对于他们来说,我们的世界很陌生,难以理解,学习这些规则很困难。每一天,他们都在重复着类似你抽烟的这种行为。我们所要做的,是给予理解,不要去驱赶排斥他们,而是善意地接纳,耐心地教给他们各种规则。

然后,不要给予他们过多的宽容和妥协,而是要按照对普通孩子的要求同样来对待他们,简单说,就是在规则上一视同仁。

正如新加坡不会因为你是外国人就网开一面,不对你公共场合抽烟的行为进行罚款。没有强制性的罚款,很多人就是不长记性。惩罚,是教育的一部分。

比如说他在课堂上尖叫,你不要因为考虑到他是特殊孩子,就说:“不哭了,来,抱一抱,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吧。”然后你就满足他的要求。如果这样,下次他一不高兴或有什么需求就会继续用尖叫来表达。

比如说孩子不会自己洗澡,你不能觉得他是特殊孩子,学不会洗澡,于是就完全代劳,这样的话他永远也学不会洗澡,不能生活自理,一辈子都要人照顾。我们要给他足够的时间进行学习和练习。

这叫社会性期望。比如我们普遍觉得男性就是粗犷豪爽的,女性就是温柔体贴的。同样地,成人对于特殊儿童也会产生“他就是这个样子”的观念,认为特殊儿童的问题行为不能改变,认为他们只会用尖叫来表达,不懂得安静地坐下来遵守纪律,认为他们学不会,教不了。

我在幼儿园里就经常见到这样的现象。比如有个孩子一上课就乱跑,老师管不动,久而久之就认为“他就是这样的,不要去管他”。当他想画画时,就哭闹,这时候老师为了让他闭嘴,就会赶快塞一张纸给他画。

正确的做法,是明确地让孩子知道他这样的行为是不对的,是别人不喜欢的,而且还会有不好的后果。根据孩子能力的不同,可适当给予批评甚至惩罚。对于能力很低的孩子,确实理解不了批评惩罚的,则阻止即可。

以上两点,或许有的人觉得互有矛盾。如何既接纳,又一视同仁?

比如,机构里面有个孩子很喜欢我,每天早上来迎接我,一下课就来找我。但是,他打招呼的方式是很难让人接受的——他会打你一下、踩你一脚,或者把身边的东西撕掉,用这种方式来引起你的关注。如果我没有接触过这群孩子,不理解他们,我肯定是很反感地躲得远远的。但我理解,这是因为他喜欢我,想要引起我的关注,想和我交流,但是缺乏正确的方式。处理起来很简单,如果他用正确方式,比如走过来叫“叔叔”,我就会给他笑脸,亲切地和他打招呼。如果他踩我一脚,打我一下,那我也不能因为他是特殊孩子就说“算了算了”,我照样要板起脸,批评他一顿。但是,我不会因为他踩我一脚就真的讨厌他了。

上述两点属于原则。下面再讲两点沟通技巧

第一,就是要按照特殊儿童的听觉、理解能力来说话,并适当辅以手势。

英语听力差的同学,如果你看电视时恰好转到CNN频道,请问你能坚持着听多久?撑不了一两分钟,你就要赶快摁遥控器关闭这个频道。同样地,如果你对着特殊儿童说一串超过他听力、理解力的话,他也恨不得你赶快闭嘴消失。这样怎么能打开他们的心灵呢?

和能力最低的特殊孩子说话,那就用最简单的词语:“吃饭。喝水。”同时还要做手势。随着能力提高,就要逐渐扩充句子长度:“去吃饭——去餐厅吃饭——洗完手去餐厅吃饭”。我们只有说他们能听懂的话,获得他们的理解,他们才能接受我们。

对于大多数特殊儿童,对他们说话时我们要尽量简单直接,避免复杂句式、比喻等修辞。特别是在发指令时更应该如此。判断他们是否听懂了,可以从他们听完后的反应来看。

第二,和他们沟通时要注意获取他们的注意力。否则你就是鸡同鸭讲

一般儿童,你不需要叫名字,只需凑近点,用眼神和表情,就能让他明白你是在和他说话。但自闭症儿童缺乏这种能力,他们的眼神会很飘,往往不知道你是在和他讲话。这时候你需要运用一些技巧,比如说话前先叫一下名字,等他眼神看过来再继续说。如果他眼神不看过来,轻轻遮挡一下他飘走的眼神,辅助他转过来看你。

其他的沟通技巧当然还有很多,就不多说了,上面这两点算是最基础最重要的吧。就酱紫。

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: